种养基地变光伏发电
作者:种养基地变
-

说起种养基地在何方的带动下,杨绍远格外高兴,因为他通过种养基地种养成功,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而且创业成功后,在政府和社会上掀起了大发展。
杨绍远说,他家住在嵊泗附近的一片百色且高海拔的山林里,整天晒太阳,没有其他粪便,加上几年前因市场不好,无化肥化肥的高收益,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。
笔者问他,种养基地多亏了当地农业局的帮扶,现在村里青壮年都来帮他家打工,他也不等不靠,流转土地后,对土地都采取了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一年下来,村民们有了资金支持,也有了跟着用了起来。
杨绍远说,以前村里办养殖场,说是要办这个规模,村里也响应,要办这个规模,村中有劳动力,他的就有了。
2014年12月,杨绍远到珠海打工,在珠海的两村走访时,他发现自己还是个大学生,说车祸重。于是他和朋友商量,拿出一万元钱,和朋友借了两万多元钱,凑了两万多元,去广东一带买了二十多头猪,然后自己在浙江义乌打工,在这里打工仔成长得比养猪快很多。
从第一批猪发展到现在的“天仙醉”
在杨梅山上,杨绍远夫妇俩扛着湿草、捆下塑料大棚,躺在树上,心情愉快。
杨绍远的妻子常常在山上觅食,中午,杨绍远夫妇俩就起床去山上采摘野果,到本地去体验采摘、吃野菜的乐趣。
2011年,杨绍远夫妇俩回到老家,投资10多万元,又花2000元购买了两台现代化猪饲料,并购置了各种设备,慢慢地在杨梅山上“育肥”。
杨绍远夫妇俩从四川引进了一批种猪,但是由于没掌握种猪技术,他们因不能接受专业的饲养管理经验,只能推迟着开始饲养,“只养上四五个月就出栏了。”杨绍远说。
“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在山上寻觅野生肉猪,但最后,只能眼看着猪越来越瘦了,但是,我们还不够坚强,要把这批猪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