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鳅蛙立体种养 晚报稻鳅蛙立体种养最近上市,田蛙套养技术,简称:种蛙:田孵,地蛙:蛙仔:蛙子=1:2-2:1. 养蛙池由大田土池、塑料袋和防逃网隔成16-24块,大田土池及小稻田养蛙池共50-60块,水泥板田、塑料板田、地垄等与水田不同,养蛙池所养蛙个数也与水田基本一样。 同时,青蛙受精卵培育和蝌蚪期间,采用鱼虫、水生昆虫、虾等做饵料喂养,2-3天后,1-3天就能孵出蝌蚪,蝌蚪到变态为幼蛙时,由于不能摄食鱼、虾等动物饲料,青蛙则靠蚕蛹和水生浮游生物维持生命。因此,人工饲养青蛙的成本比较低,适合家庭养殖。 青蛙养殖技术成熟 据惠农网统计,目前在德安市安县境内,仅养殖规模最大的是“丰收1号”, 在池塘养殖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。目前,在德安市尚属首例集约化养殖。目前,全县已发展池塘9000多亩,每亩年产量高达2000千克。同时,在德安市近郊有养殖面积500亩的基础上,规划成集养殖、餐饮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养殖区, 此外还在博湖县小湖镇、城关镇等地,散养土鸡5000多羽。 “丰收1号”,可放养蛙种1000多公斤,仅“丰收1号”,就可以获得15万元的经济效益。 据介绍,“丰收1号”的放养,即可在池塘中套养蛙类,“丰收1号”的放养密度为150000只/亩,“丰收1号”的放养,将降低池塘生态系统单一、增产效果、 大量饵料投入量、水温下降,增加虾类和水生昆虫(水生物)的提供来源。 目前,“丰收1号”已在“丰收1号”与“丰收2号”间测试放养的蛙种,比一般稻田放养的蛙种,体重平均增长1.5%,具有生长快、抗病力强、成活率高、食性广、繁殖率高、个体大、抗病力强等优点。